
“車間24小時連軸轉,訂單已經排到明年,但賬戶上的現金連支付本月原材料貨款都不夠。”站在轟鳴的生產車間里,寶雞鈦谷東區一家鈦企負責人的臉上滿是矛盾。這家擁有40多名員工的民營鈦企,今年承接的主要是寶雞地區同行協作訂單,卻在年末陷入“活不少、錢難收”的困境。
這樣的窘境在“中國鈦谷”寶雞并非個例。作為全球鈦材產量占比超50%的產業重鎮,寶雞聚集著近700家鈦及鈦合金相關企業,其中國家級“小巨人”企業15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68戶。今年下半年,受益于國產大飛機、艦船建造等國家重大項目牽引,中高端鈦材需求持續爆發,多數民營鈦企訂單量同比上半年增長15%以上。但寶雞鈦產業研究院走訪發現,截至10月底,寶雞超六成民營鈦企面臨應收賬款高企問題,部分企業回款周期長達6~7個月,年底資金鏈承壓明顯。
1.訂單火爆與資金緊繃的反差
在寶雞鈦產業園企業中看到一派繁忙景象:鈦企業生產線上,工人正加工用于3C的鈦絲;倉庫里,標注著“航空航天專用”的鈦合金板材整裝待發。數據顯示,2024年寶雞鈦產業集群民營企業貢獻了近七成增長。
訂單增長的背后,是企業賬本上日益膨脹的應收賬款。中小民營企業的處境更為艱難。部分企業反映今年承接的件訂單合同金額達8000萬元,但截至10月僅收回30%貨款。“原材料采購要付現金,工人工資不能拖欠,可客戶付款要等項目驗收完,光流程就需要6~7個月。”企業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企業每月原材料采購需1200萬元,人工成本300萬元,而三季度應收賬款達5200萬元,資金缺口靠民間借貸填補,月息高,企業難以維持。
2.回款難背后的多重梗阻
“不是客戶故意拖欠,而是產業鏈付款機制決定了資金回籠速度。”部分民營鈦企業解釋,民營鈦企多處于產業鏈中游,上游面對海綿鈦供應商的現金結算要求,下游則要接受軍工集團、大型制造企業的長賬期條款。寶鈦龍頭企業2025年數據顯示,其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約200天,存貨周轉天數同樣長達200天,大量資金被占用。
客戶集中度高加劇了回款風險。某鈦企上市公司招股書顯示,2021~2023年公司向前五大客戶銷售占比分別達69.52%、72.56%和78.96%,且未簽署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大客戶掌握話語權,我們根本不敢催款太急,怕失去后續訂單。”一家不愿具名的民營鈦企銷售總監坦言,行業同質化競爭激烈,部分企業為搶訂單甚至接受“先供貨、后談付款”的不合理條款。
融資渠道不暢讓企業雪上加霜。寶雞鈦產業研究院調研顯示,寶雞民營鈦企多缺乏廠房、土地等傳統抵押物,銀行貸款審批周期長、額度有限。盡管郵政儲蓄寶雞支行與鈦業協會聯手推出互助基金貸款,建設銀行也通過交易平臺提供融資通道,但仍有近半數中小企業依賴民間借貸緩解資金壓力。
3.破局之路:產業升級成為根本出路
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擺脫低端同質化競爭才能掌握議價權。據了解,今年以來寶雞民營鈦骨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很多企業已投入年營收超過8%用于研發和自主創新,大量企業已開始聚焦高溫鈦合金、高強韌鈦合金等新產品,提升企業行業競爭力。
“年底回款難是行業發展的陣痛。”政府也積極先去推動建立應收賬款融資服務機制,聯合金融機構開發基于訂單的信用貸款產品。同時引導企業通過抱團發展方式,從“賣材料”向“定標準、定規則”轉型,讓寶雞鈦企在全球市場挺直腰板。
夜幕降臨,寶雞的鈦企車間依舊燈火通明。對于這些支撐大國重器的民營企業家而言,訂單的火爆是行業的希望,而回款的暢通才是企業持續前行的底氣。如何破解“活不少、錢難收”的困局,不僅關乎寶雞鈦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更考驗著中國高端制造業的生態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