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遵義會議紀念館文創商品區推出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新品:色彩斑斕的彩鈦杯、光澤流轉的彩鈦筷……依托先進的彩鈦工藝,表面自然煥發出絢麗色彩。這批產品的上市,標志著遵義鈦產業在終端應用領域實現了從工業材料到民用消費品的關鍵跨越,是深入推進“富礦精開”戰略,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民用化拓展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
遵義鈦產業的突破,根植于其多年來精心構建的完整產業鏈。以遵鈦集團為核心,當地已形成了從“鈦冶煉→鈦熔煉→鈦鍛造→鈦制品”的完整產業閉環。在紅花崗區遵義播宇鈦材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里,來自遵義鈦業的海綿鈦原料與特定合金元素混合,經過一系列精密工序,最終鍛造出重達數噸的鈦錠。作為遵鈦集團下屬的深加工企業,播宇鈦材專注于生產鈦錠、鈦板、鈦管、鈦絲等產品,使遵義自產的海綿鈦實現了就地轉化和價值躍升。數據顯示,遵義鈦材的就地轉化率已顯著提升,產業鏈規模持續擴大,展現出蓬勃的發展生機。
此次彩鈦文創產品的推出,是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緊密結合的典范。鈦合金因其無毒無害、耐腐蝕、耐磨擦、生物相容性強的特性,長期以來主要作為關鍵材料應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端工業領域,被譽為“工業味精”。而彩鈦技術的成功開發,為鈦材打開了廣闊的民用市場空間。將鈦金屬與紅色文化創意相結合,不僅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更讓高科技材料以更親切的形式走進大眾日常生活。據了解,這批文創產品上市后市場反響熱烈,成為了實用與藝術結合的典范。
鈦合金因其無毒無害、耐腐蝕、耐磨擦、生物相容性強的特性,長期以來主要作為關鍵材料應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端工業領域,被譽為“工業味精”。而彩鈦技術的成功開發,為鈦材打開了廣闊的民用市場空間。將鈦金屬與紅色文化創意相結合,不僅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更讓高科技材料以更親切的形式走進大眾日常生活。據了解,這批文創產品上市后市場反響熱烈,成為了實用與藝術結合的典范。
產業升級離不開協同創新的支撐。今年8月21日,鈦業終端應用行業協同創新基地共建協議暨鈦業環保產品研究所合作框架協議在遵義市表面處理環保產業園正式簽署。合作各方將共同推進鈦合金材料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航空航天裝備、環保消費品等領域的研發與產業化。與此同時,共建實驗室和中試生產線,設立專項研發與產業化基金,制定綠色制造標準,這一系列舉措將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遵鈦集團副總經理、遵義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單戟透露,他們的產品已經取得了商飛公司的認證,未來在國產大飛機的制造中也會看到遵鈦產品的身影。
貴州巨美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義表示,項目將構建“技術研發—中試孵化—產業輸出”全鏈條平臺,重點突破高端環保消費品、航空航天精密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三大方向,推動鈦合金從“工業味精”向主體材料轉變。這種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生態,為遵義鈦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從基礎的海綿鈦原料,到應用于航空航天的高端鈦材,再到如今積極布局民用市場,遵義鈦產業鏈不斷深化與拓寬。彩鈦技術的應用,不僅帶來了產品的革新,更體現了傳統產業與科技創新、歷史文化與未來發展的深度融合。隨著“富礦精開”戰略的深入推進,遵義這座歷史名城,正在資源精深加工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書寫著從工業重鎮向創新高地邁進的新篇章。